一、制冷系统的循环变化及原理
压缩机完成压缩过程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蒸汽排入冷凝器。冷凝器中的热量被外界空气吸收,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完成“放热”过程,即释放出高压蒸汽中的热量。凝结后的高温高压蒸汽逐渐凝结成高压液体,从而完成凝结过程。
积聚在冷凝器底部和干燥过滤器内的高压液态制冷剂经干燥过滤器干燥过滤后流入节流阀。高压液体在毛细管内逐渐降低压力和流量,然后进入蒸发器。低压液体进入蒸发器内蒸发。它与箱内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完成“吸热”过程。
压缩、冷凝、节流、蒸发,这四个过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冷系统。如此循环往复kaiyun.ccm,不断降低冷库内的温度,达到制冷的目的。这就是制冷系统中制冷剂的变化过程和原理。
2、制冷系统过热度
制冷系统中的过热度包括“排气过热度”和“吸气过热度”。
排气过热度:
压缩机排气管的温差或实际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是指当前实际温度比实际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高多少度。
排气过热度=排气温度-排气压力对应饱和温度。
排气过热度的含义:
当机组排气过热度较低时,需要防止压缩机湿压缩。对于螺杆机组,可以进行停机保护,防止压缩机继续运行。此时排气温度低,过热度也低,机组油分离也困难。如果不好,轻则漏油,所以螺杆机组需要控制排气过热度。
吸气过热:
当压缩机吸气温度高于蒸发温度时,称为吸气过热。
吸气过热需要区分两种情况:
为了保证压缩机的安全运行和防止液击,要求吸气温度高于蒸发温度,并有一定的吸气过热度。这是为了确保没有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以防止湿冲程。吸气过热度可以通过调节膨胀阀的开度来实现。
3、制冷系统过冷度
过冷度一般是指节流阀前液体制冷剂的实际温度与饱和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要检测该参数,需要测量节流阀前的液体压力(表压)和液管壁温。
例如:以R22制冷剂为例,假设冷凝器内压力为1.64MPa,则饱和温度为45℃。 AB之间的饱和状态为45℃,AB之间的制冷剂处于气液混合状态(潜热)。
BC之间的气体全部变成了液体,状态是全液体,并且继续向周围散发热量,导致温度继续下降(显然),例如到40℃。此时,冷凝器出口温度比冷凝器内部温度低5℃。这种状态称为过冷。我们说此时流出的制冷剂过冷度为5℃。
制冷剂过冷循环的意义:
如果没有过冷,两相制冷剂中的液体会在“液管”中失去一点压力,液体就会“闪蒸”。饱和液体必然因压力降低而蒸发,最终在蒸发器中达到两相制冷剂的干燥状态。干燥度会比设计干燥度大很多。如果液相成分减少,蒸发器的蒸发能力就无法满足,冷却效果当然会降低。通过合理提高过冷度,单位制冷量和性能系数均得到提高。
在中小型制冷系统中,实现过冷循环的方法是将制冷系统的供液管和回气管包裹在一起,并做好供液管和回气管之间的隔热工作。并利用回气管的低温来减少供给量来控制液管内液体的温度,也可以直接在仓库内安装一段供液管和膨胀阀从中穿过,然后再次冷却,达到过冷的目的,从而提高制冷效率。使用过冷循环还可以加热回气管的温度云开·全站体育app登录kaiyun全站网页版登录,可以防止压缩机吸入过湿的蒸汽而引起可能的“液击”故障。